English

“美国制造”品出了什么问题?

1998-11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应当认识到,与制造业相联系的高精尖仪器与设备也是知识的载体,是物化了的知识。只有软(信息业、金融业等服务业)硬(制造业)两手抓,才能使国民经济获得可持续的稳健发展。美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,但他们仍如此重视制造业,这是意味深长的抉择,值得我们认真思索。

80年代,美国朝野都发现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。其表现之一是贸易逆差十分严重,1987年达到1610亿美元。在外国(尤其是日本)进口商品的大举进逼下,美国厂商节节败退,在不少工业产品领域丢失了许多市场份额,其中包括美国曾独占世界鳌头的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。

面对这种态势,美国政府和民间的一些机构忧心如焚,他们纷纷采取行动,研究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,提出对策。例如,国家科学基金会1986年为自己确定的工作主题的第一项便是经济竞争力。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《1985年科技展望》报告,列举了九项重大科技政策问题,其中,国际科技竞争问题处于很突出的地位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86年下半年成立了“工业生产率委员会”。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,推出了题为《美国制造》的研究报告。

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想弄明白,美国的工业生产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。该委员会共有16位成员,但由于某些成员没有自始至终参加委员会的工作,故前后总共有30名MIT教授担任工业生产率委员会的委员,其中包括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·索罗,著名经济学家。《资本主义的未来》等专著的作者莱斯特·瑟罗等大师级人物,还有一些技术专家以及组织科学、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领域的学者。这样的人员构成,有利于从多个视角看问题,获得比较可信的判断与结论。

委员会选择了8个制造业领域开展调查,它们是:汽车;化学品;民用飞机;计算机、半导体和复印机制造业;消费类电子产品;机床;钢铁;纺织品。委员会认为,制造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健康是至关重要的,而且,通过研究制造业所得出的结论,很容易推广至服务业、农业、采矿业、建筑业等其他行业。

委员会组织了9个工作小组,各由委员会的一名成员负责。其中8个小组分别评估上述8个领域的生产效率、产品质量、创新程度、适应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表现。他们共访问了美国、欧洲和日本的200多个公司(既包括成功的公司,也包括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),与从业于工业界、政府、工会和大学的550多位人士进行了面谈。第9个小组负责考察各国的教育、职业培训、在职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。

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,委员会认为,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之所以下降,是因为美国制造业公司存在着以下6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:

一、陈旧的战略

第一个陈旧的战略是固守大规模生产方式。大规模生产曾经是美国制造业的制胜法宝,因为它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但是,它适应不了进入80年代后的新形势了。第二个问题是美国企业只习惯于面向国内市场,因为其国内市场的容量已经很大。结果,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,许多美国企业感到无所措手足。

二、短期眼光

由于美国每季度进行一次财务结算的习惯做法及其他原因,美国公司非常注重短期收益。据调查,多数美国公司将投资收益作为最重要的目标,相形之下,不大重视市场份额。过度重视短期效益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。

三、开发与生产中的问题

美国制造业公司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:产品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可制造性和质量因素;产品开发过程中,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往往非常薄弱;对生产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;未能注意不断改进产品和工艺的质量和可靠性。

四、忽视人力资源

与日本、德国等重视在职培训的国家相比,美国的在职培训做得较差。美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职业中学教育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,因此,其中学毕业生的素质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。关于失业工人的重新训练,美国也乏善可陈。

五、合作不佳

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,美国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、劳资关系、同行业内公司之间的合作,等等,都难尽人意,导致竞争过度激烈、生产成本高、风险承受能力弱等多种问题。

六、政府和工业各行其是

一方面,美国联邦政府严格、繁琐的管制政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。例如,由于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冗长、苛刻的审批程序,许多美国药物制造商都首先在欧洲市场上推出其研制的新药。另一方面,在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的研究开发领域,如航天和卫生保健,政府并没有将科研的商业意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。

委员会认为,只有克服以上问题,美国制造业才能重铸辉煌。他们最终得出的四个主要结论是:

第一,与其他国家相比,与美国历史上的显赫业绩相比,美国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生产率问题。

第二,生产率问题的根源,不仅仅与资金成本高、国民储蓄率低这样一些宏观经济因素有关,还涉及到遍及美国生产系统的态度问题和组织上的弱点。

第三,美国确有一些公司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。但要想将这些公司的成功做法推广开去,还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调整其政策和措施,需要其他公司愿意起而仿效。

第四,美国尽管面临许多问题,但不必悲观绝望,因为美国的生产系统有极大的恢复力,有许多突出的优点,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的创造性、创业精神和干劲。

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?

首先,不可忽视制造业。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讨论知识经济。在这场讨论中,有些同志似乎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,觉得只要狠抓知识经济,就可以实现大踏步的赶超。因此,不必在传统产业上花力气。这种看法有失偏颇。应当认识到,与制造业相联系的高精尖仪器与设备也是知识的载体,是物化了的知识。只有软(信息业、金融业等服务业)硬(制造业)两手抓,才能使国民经济获得可持续的稳健发展。美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,但他们仍如此重视制造业,这是意味深长的抉择,值得我们认真思索。

其次,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敢于提出问题,敢于批评。他们对美国政府、公司、大学等各方面所存在问题的攻击毫不留情,而不是欲说还休。问题揭得准,对有关方面针砭有力,才有助于他们尽快行动,矫正错失。

第三,深入实际、切中时弊的软科学研究,确实有可能对决策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。我们看到,进入90年代以来,在汽车和微电子等产业领域,美国有卷土重来之势。美国重新崛起的原因,既可能有经济长波的影响,也可能有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及其他机构所提建议的作用。例如,该委员会在报告中建议联邦政府采取降低联邦预算赤字的措施。这也正是近几年美国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的国策。

(《美国制造》,(美)德托佐斯 等著,惠永正 等译,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1998年2月第一版,定价:20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